关于 Chefoo


Chefoo,烟台的英文名称。因烟台旧称芝罘,西方人根据中文的音译拼为英语的"Chefoo"。至今一些国家的海图上标注烟台依旧是"Chefoo"。



烟台条约(Chefoo Convention)


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英国立即抓住这一事件来扩大它对中国的侵略。1875年3月,英国公使威妥玛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六条要求:1.英国官员参与调查马嘉理案;2.英属印度政府认为必要时可再派探测队前往云南;3.赔款15万两;4.立即商定办法,以实现中英天津条约所规定的对外国公使的优待;5.商定办法,照约免除英商正税及半税以外的各种负担;6.解决各地历年来的未结案件。从这时起,他断断续续同清政府进行了一年半的交涉,不断以撤使、断交及武力相威胁,多方面讹诈,以求实现这些广泛的侵略要求,并将各项要求扩大和具体化。

光绪二年(1876)8月21日,清廷北洋大臣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在东海关税务司公署的二楼东北角的房间举行谈判,9月13日签订中英《烟台条约》。此时驻华各国公使纷至沓来,到烟台注视谈判结果,英、法、美等数国兵舰集泊烟台港,一字排开升火待机以武力胁迫李鸿章在中英《烟台条约》上签字。

如今的东海关旧址。在我国北方口岸和新中国海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烟台学校(Chefoo School)


烟台学校(Chefoo School)是中国内地会在山东烟台创办的一组著名的传教士子弟寄宿学校,包括三所分别为男女青少年和幼儿设立的学校。 自1866年以来,中国内地会具有奉献精神的男女传教士大多在内地省份的穷乡僻壤传播福音,为了解决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1879年,中国内地会的创始人戴德生来到北方海滨城市烟台,在东郊风景优美的海边买地(今滨海路海军航空学院内),第二年建成教室、宿舍及教员住宅,秋天正式开学。到1932年有学生271人。 烟台学校(Chefoo School)是一所校风严谨的英国式学校,课本、教授全采用英制。该校设小学部与中学部,原称中国内地会学校,曾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语学校”。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烟台学校(Chefoo School)被日军查封,师生全被关押在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师生们在营养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却奇迹般的毕业了三届,而且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牛津考试的严格标准。 1945年,由于北方政局变化,烟台学校(Chefoo School)没有在烟台复校,而是去了内地会总部上海。1947年,内地会买下江西牯岭美国学校的四层都铎式大楼的校舍,将烟台学校(Chefoo School)迁到那里。4年后,1951年,烟台学校(Chefoo School)的师生被迫撤离庐山,他们也是最后一批离开牯岭的外侨。他们被遣送到香港。此后,烟台学校(Chefoo School)先后在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四地建校。2001年烟台学校(Chefoo School)在马来西亚的最后一所学校停办,拥有百年历史的烟台学校(Chefoo School)终于划上了句号。 该校目前在北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设四个校友会。

烟台俱乐部(Chefoo Club)


烟台俱乐部(Chefoo Club)旧址位于烟台市芝罘区海岸街东端,东依大海,北依风景优美的烟台山。

烟台俱乐部(Chefoo Club)是英国侨民在烟台开设的娱乐场所,始建于1865年,1867年外国总会设此,亦称外国商会,是近代外资企业在烟台的社团组织。1906年与1914年扩建,1931年重建,由烟台葡萄山教会英国牧师卜尔耐特设计,烟台德成营造厂建造,始成现在规模,1945年到1947年,胶东行署在此设立外事办公厅。

此建筑属近代亚洲英国殖民地式的早期建筑。木石结构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红瓦屋顶,附设阁楼窗。一层以舞厅为主体,有康乐球室、游艺室等多种娱乐活动间;舞厅呈长方形,分别由舞台、乐池、楼上看台等组成。另附外廊及服务室,外廊向东,以观赏海景。二、三层皆为客房,二层东侧设南北阳台,南面为弧形,北面为长方形,供在室外眺望海景,悦目适意。三层南端附小型阁楼。1870年此处铺设保龄球场,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保龄球场,也是亚洲最早的保龄球场。该建筑南面墙基上镶嵌的志石上写有:“芝罘俱乐部1865年建造,1906年与1914年扩建,1931年重建。”字样。

1865年建于烟台山下东南侧的烟台俱乐部,至今保留着亚洲第一条保龄球道。

烟台邮票(Chefoo Stamp)


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沿海沿江被迫辟为商埠的一些中国城市开始有了外国人开办的在华邮局,如最早的英国从1844年起,就先后在广州、上海、福州、厦门、宁波、汕头等地设立在华邮局。中国人自己的现代意义上的邮政事业则是在清政府在1861年成立了总理衙门后才出现的。1月20日清政府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代办寄往各国驻华使馆及各海关税务司往来文书信件。1866年总理衙门原担负各国驻华使馆和海关来往文件的邮递任务交海关总税务司署兼办,是为海关兼办邮递之始,也是烟台东海关兼办邮递事业之始。在这以后可以说中国邮政事业的每一次进步,烟台都是参与者:1878年3月9日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在北洋大臣李鸿章支持下,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7月24日天津收到上海发来的首批大龙邮票,烟台也于3月23日开始收寄公众信件,并于8月9日出售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一年由海关邮局招商承办的邮务机构——华洋书信馆在天津成立,在北京、烟台、牛庄、上海设立分馆,主要揽收中国人信件;1880年1月1日凡对公众开放的海关邮务办事处,中文名称统一为海关拨驷达(POST,邮政)局。海关拨驷达局发布告白,专送北京、天津、牛庄、烟台、上海、镇江等口岸往来信件;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了总理衙门奏请开办国家邮政的奏折,烟台也是首批获准开办邮局的城市之一。与此同时各个国家在中国的开埠城市开设的“在华邮局”也逐渐增多,有的邮局还发行过当地的邮票,如重庆邮票、芜湖邮票等,供外国人相互通信联系所需。烟台作为中国北方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也是如此。随着烟台对外交流、贸易的发展,1876年日本、1892年德国、1896年俄国、1898年11月法国都先后在烟台设立了在华邮局,1898年12月总部设在烟台的英商和记洋行在刘公岛和烟台间开办专差邮政,1903年英国也在烟台设立了在华邮局。这两套烟台邮票(CHEFOO STAMP)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德国人在烟台开办的邮局发行的。德国在华邮局也是在烟邮局中唯一发行过邮票的。1893年7月烟台德国侨民自行成立烟台商埠邮政委员会,设立烟台商埠邮局(CHEFOO LOCAL POST),颁布《烟台埠际邮局章程》,10月6日开始发行邮票。这所邮局直到一战前的1917年3月17日才撤销。


CHEFOO VIEW —— 烟台风光明信片

第一套五枚,烟台山上英国修建的灯塔

第二套三枚,烟台山西侧港口旧时风光

烟台红葡萄酒(Chefoo Red Wine)



产自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著名的烟台红葡萄酒(Chefoo Red Wine)